穿梭在教学楼与林荫道间
快跟着镜头一起解锁她的精彩吧
她把温暖说进人心坎
作为“十佳商大代言人”,方语琛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招生宣讲时,她喜欢先吹一段长笛版校歌,等台下目光都聚过来,再笑着介绍:“咱们商大的自习室才是宝藏——朗读室能练口语,流水苑能熬夜赶项目,不用出门就能泡一天。”
去年校园开放日,为了让大家熟悉教工路校区,她拍了支转场舞蹈视频:镜头里,她跟着校歌节奏转圈,老校区的林荫道、教学楼都变得鲜活,“要让他们知道,这里不只是上课的地方,也承载着许多老商大人的记忆。”

今年秋招,她坐在“朋辈导师”的咨询台,一个女生攥着简历问“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会不会很辛苦?”她立刻拿出自己的申请材料:“我去年也纠结过,后来发现研支团能在边疆踏踏实实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有意愿,很值得!”那天她聊到嗓子发哑,女生临走时的话却让她开心了很久:“学姐,你讲得比HR实在。”
商大给了我很多,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多好。
刚入学时,教工路校区的班助工作让她印象很深。作为第一届搬到教工路校区的新生们的班助,她要跨校区帮助同学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同学觉得“教工路校区周边攻略太少”,她就在周末和大家一起探索周边的书店、咖啡馆;有同学担心课程进度,她就去跟老师沟通,整理学习资料……
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学院班助招聘时,她负责的班级有5人当选,方语琛笑着说,“传递出去的温暖,总会有人接过去,再传下去。”
她的热爱闪闪发光
当方语琛第一次把长笛贴在唇边,是一个四年级的下午,指尖触到冰凉的笛孔时,她还不知道,这根乐器会陪她走过14年。进入浙商大,她第一个报名的学生组织就是管乐团。“学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还有一群爱音乐的人,我觉得找到‘组织’了。”

然而,乐团的排练远没想象中轻松。每周二下午一下课,她就会拎着长笛盒去排练室单练,周四下午是长笛声部的分排,周五、周日晚上要全乐团合排,从晚上六点半到十点半,结束时宿舍楼道的灯都灭了——一周下来,至少11小时泡在乐团。
每当感到难熬时,方语琛总会想起长笛带给她的许多闪光“时刻”。小学时在春运时的车站,她围着红围巾在人流里吹《我心永恒》,一个背着大包的打工叔叔突然停下,眼里亮闪闪的;后来去敬老院,她吹了《梁祝》,原本打盹的爷爷奶奶笑了起来,跟着调子轻轻哼。“原来音符能走进人心底,比说‘爷爷奶奶好’更管用。”方语琛说,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直到后来,它成了我跟世界说话的“第二种语言”。
最煎熬的是国赛备赛。元旦那天,方语琛一个人坐在排练室,一边擦笛头一边掉眼泪:“怕排练耽误考试,又怕练得不够拖团队后腿。”哭完,回想合排时老师“长笛声部注意气息和音准”的反复叮嘱,她咬咬牙,夹上音准器,一遍又一遍地练。“合奏不是个人秀,音准、音色、节奏都要跟大家合得上,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出错。”

这根长笛陪伴着方语琛度过了14年,也陪她拿下了3次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次长三角中福音杯交响管乐团金奖,并登上了省大艺节闭幕式。如今,看着艺术团的新同学,方语琛也会像当年的学长学姐一样,一句句数节奏:“热爱不是单打独斗,是把自己的光,也照给别人。”
她的治愈笛声飘进乡村小学
大一暑假的建德,清晨的阳光刚漫进教室,方语琛就带着书法纸和长笛来了。“同学们,我们先‘唱’一遍数字好不好?”她举起长笛,do对应1、re对应2的调子飘出来,原本坐不住的四五年级孩子,瞬间把目光聚在笛子上——这是方语琛教数学的“小窍门”,用音符把枯燥的算术变得鲜活。

早在初三,“去远方支教”的种子就埋在了她心里。那年和家人去云南,看到山里孩子坐着索道跨越山谷去上学,方语琛便决定“以后我要去教他们读书。”
那阵子正逢杭州亚运会,她便在课余时间一句句教孩子们唱《同爱同在》。有个叫乐乐的男孩总跑调,她就蹲下来,凑在他耳边一句句教。方语琛回忆说,乐乐得了奖励的糖果从不拆,总揣在兜里,“我要给一年级的妹妹,她在舞蹈班,我等她下课。”支教结束那天,乐乐塞给她一张画,歪歪斜斜的长笛边写着“橙子老师,我以后也要学长笛。”这张画和许多小朋友的留言一起,一直夹在方语琛的备课课本里。

今年,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招募的通知贴出来时,她立刻报了名——这个能兼顾学业、又能延续志愿初心的机会,正好接住了她多年的期待。面试时,老师问她“比其他志愿者的优势在哪”,她掏出随身带的长笛:“我能用长笛教孩子数学,数音符就能学算术;还能教他们唱歌,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这些年,方语琛当过亚运会的“小青荷”,在杭马终点递过水,也做过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的引导。今年9月,当研支团录取通知寄到手里,她忽然就想起了乐乐的话。
“明年8月去新疆,我要把这样的温暖,带给更多孩子。”现在,方语琛正在准备考取数学教师资格证,“我已经在期待,教四年级同学们数学的同时再带个小合唱团,用长笛给他们伴奏。”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集聚海内外英才,专注立德树人,秉持“每个管院人都发光”的理念,倾心培养数智时代真正会管理的卓越人才。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一流学科为牵引,以国家级项目与高层次平台为支撑,系统打造“学科领先—课程一流—产学联动—成果导向”的育人生态,形成了以“项目驱动改革、成果引领示范”为特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软科排名四个一流专业全部获评A档,在最近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排名跃升至第9位,居全国前3%,入选“中国顶尖学科”;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与重点教材持续涌现,目前学院已建成30门国家级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涵盖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国际化等多种类型,其中《服务营销》《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与创新教学竞赛捷报频传。学院通过强化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案例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工商管理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路径,在数字管理人才培养道路上走深、走实、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