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你耀眼!“水”在发光?

作者: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2

当你拧开水龙头,或许没多想

清澈的自来水要经过多少道净化关卡

地表水的治理、地下水的修复……

这场关于“水”的守护

却是她最在意的事

连续3年专业排名第一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推免至浙江大学

今天,让我来听听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给排水专业2201班的王今

与“水”的故事


污水变“矾花”

《水质工程学》课堂上,桌上的烧杯里盛着浑浊不堪的水样,正等待王今滴入自制的混凝剂。随着玻璃棒在杯中舞动,水中的胶体颗粒迅速凝聚成肉眼可见的“矾花”,缓缓沉降。短短时间内,杯中的水便变得清澈透亮。

“胶体脱稳”“吸附架桥”……这次基础净化实验在王今眼中却像是一场将“不可用”变为“可用”的魔法”,让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变成跃然眼前真实的反应现象,也让王今深深地钻进了这个“与水共舞”的专业。

无论是饮用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还是水体中新兴的病原微生物,都让我意识到,保障水安全是一个需要不断攻坚克难的领域。

“早动手、早体验!”从大一起,王今就加入了所在专业的实验室。

我们不仅是工程师,更是人民饮水健康的“守门人”。

“从钱塘江取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最终变成符合106项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泉,流向千家万户。这就像给城市‘洗肾’,一点都马虎不得。”在一次去往九溪制水厂学习净水工艺的专业实践中,带教师傅的话深深烙进了王今的心里。

“给排水专业的涉及面从不只是修管道和建水厂,水深度处理、新污染物防控和地下水修复等,才是解决未来水危机的关键。”不断从实际中找问题、在难题里找办法,让王今逐渐沉浸其中,并下定决心投入到高效、绿色的水深度处理技术研发中,探索解决那些传统工艺难以去除的“顽固”污染物。


把“不可用”变为“可用”

“给排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精密的设计、严谨的管理和前沿的技术,共同守护着城市水环境的底线。”

污水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清澈的、达到排放标准的尾水的?站在污水厂庞大的曝气池边,看着墨黑色的生活污水滚滚翻涌着,经过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物处理、二沉池、深度处理等一系列“关卡”,王今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烧杯里的几十毫升水的净化工艺走出实验室,推动了城市每秒代谢废水数万吨的庞大工程,也坚定了王今治理与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决心。

可是,地下水并不“好相处”。研究一开始,地下水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地下有些地方透水特别慢,污染物就爱往这些“死角”里钻,越积越多。清理了表面,藏在里面的污染物又会慢慢渗出来,要么让治理进度卡在半路上,要么修复好没几天就反弹。

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是漫长而艰难的“地道战”,可王今偏要把“不可用”变为“可用”。她盯着实验数据思考许久:难点,在于“循环”。

一天又一天,王今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埋头实验室,翻看了上百篇文献,笔记记满一本又一本,从取水点采样,拿回实验室一点点拆解、分析,摊开的实验数据常常一页页铺满桌子,写满批注的报告摞了半尺高,才总算摸到了难题的“七寸”。

她和团队小伙伴们想出了一套“组合拳”——给气泡穿“保护衣”。首先,她们制造了一种含有无数“清洁泡泡”的溶液,通过这些非常微小的泡泡携带强效的氧化剂“臭氧”,并且在外面包裹了一层天然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让它们更稳定、更容易在土壤缝隙中移动;然后,她们一边注入这种“清洁泡泡水”,另一边同时抽水,引导和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就像为“清洁小队”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帮助它们更有效地抵达并清除那些藏在隐秘角落的污染物。

实验证明,这套“注入包裹清洁剂的臭氧微纳气泡水+地下水抽提”的组合技术,对清除“顽固”污染物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王今和同伴们还建立了可靠的数学模型,为未来的实际修复工程提供了一个“预测工具箱”,用来优化操作,精准分析“清洁液”用量、管道布置方案。


“我是浪花中的一朵”

王今与水的故事,恰如水流本身——从实验室里的微观探索起步,顺着专业深耕的河道奔涌,最终汇入守护民生与生态的广阔江海。

“就像‘水加水还是水’,这简单的规律,对我来说有着新的意义。”科研之外,王今也在积极尽己所能传递环保力量,如同像水流滋养土地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养分。

在社区“环保小课堂”,她把复杂的“氮循环”“微塑料污染”变成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她带来了一瓶清水和几颗彩色小颗粒:“微塑料藏在我们用的塑料袋、饮料瓶里,丢弃后会碎成看不见的小碎片,跑到河里、土壤里,甚至被小鱼吃进肚子。”她还带着孩子们做“模拟过滤实验”,用纱布、活性炭、小石子搭建简易净水装置,让大家直观感受污水变清的过程,在幼小的心田里种下环保的种子。

“实验室里的研究者成长为“社会舞台的行动者”,王今希望自己也能如水般奔涌向前,再化作甘露润物无声。

我想成为环保系统中的科技驱动型管理者,把科研中锤炼的系统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应用到环境政策制定与污染治理实践中。

王今相信,未来的地下水将不再污浊,环境治理机制与工艺优化、数据驱动将实现更完美的融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锚定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科研素养行业视野的复合型环保人才为目标,以特色思政品牌为引领、多元育人举措为支撑,构建起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高质量出口为导向,覆盖“成长-成才-就业”全链条的培养体系,为环境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有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需求。通过多维学术活动,筑牢创新人才培养基石,以“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联动构建学术育人体系,近5年,师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斩获135奖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为龙头,以实践和竞赛为依托,以协同育人为保障,全力打造“科研+”育人模式。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就业服务升级,积极打造“环生航向标”就业服务品牌。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体、美育润心、劳育践行”五育融合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环境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