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
蒋豪,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人社部生涯规划师。作品获第三届浙江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大赛优秀微视频一等奖。长期专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创业指导,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累计指导学生竞赛项目近40项,其中国家级获奖3项,省级以上获奖8项,校级获奖及立项共15项。获校“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优秀科技指导教师”等称号。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的讲授,累计为3000余名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以及心理健康咨询。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卓越辅导员”提名等荣誉称号。
事迹介绍
思想引领,助力成长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引学生,我制作了“学生生成长记录表”,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个人鉴定、走访聊天,了解每一个学生性格、特长、兴趣和志向,并按照“了解学生—明确方向—过程监督”的步骤记录学生成长信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我所带的学生中,有“挑战杯”全国特等奖获得者,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获得者,有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者,有1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我所带的班级中,累计有15个班级获得校“学风特优班”、“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国贸1601班更是获得“浙江省千强团支部”称号。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
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坚持 “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心”换取学生信任,以“细心”扎实开展工作,以“关心”搭建师生桥梁,以“热心”纾解学生困难,以“耐心”引领学生成长。当学生突发疾病、生病住院时,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施以援手;当学生考试失利、感情受挫时,我送去温暖和关心;当学生自卑抑郁,情绪低落时,我陪伴学生,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当学生因情感纠纷遭遇社会人员威胁时,我又挺身而出,解困纾难。让每一名学生平安、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是我的职业目标。
亦师亦友,倾囊相授
我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坚持以“四有”好教师作为自己的行为示范。自2005年起,我开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政类课程。我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程氛围,使学生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树立人生目标,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并累计为3500余名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以及心理健康咨询。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累计指导学生竞赛项目近40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8项,校级获奖及立项共15项,我本人也获得了校“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优秀科技指导教师”等称号。
访谈环节
您认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怎样的?
以前,我们通常认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觉得这种关系已经不能简单归为“师”或“友”,而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成长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聚焦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调整角色与定位。比如,当学生触碰到安全稳定、意识形态等原则性问题时,辅导员应成为坚定的“思想引导者”角色,明确规则和边界,强化“教育者”的权威性;当学生面临学业或心理压力等发展性需求时,辅导员应转向“情绪支持者”角色,以“朋友”身份消除沟通壁垒,强化共情,共同面对相关问题;当遇到生涯困惑或竞赛指导等成长性场景时,辅导员又转为“成长助力者”角色,既要以专业经验提供方向性建议,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这次获得“卓越辅导员”荣誉,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在工作上有哪些新的目标或计划?
今年获得卓越辅导员的荣誉,是对我二十一年坚守思政工作育人一线的最大认可,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使命召唤。未来我将立足岗位,聚焦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经验转化赋能队伍建设,通过创建 辅导员青蓝工作坊,编写场景化案例,定向培养队伍的专项能力,孵化工作模型等可复制成果;二是以思政精品项目创建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实景课题,开发沉浸式思政实践项目,从而打造打造 青年领导力价值链;三是深化管理创新,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地协同育人中心,将区域产业资源嵌入学生发展的全链条。
学生评价
一心务实,学生至上。蒋老师是我本科时的辅导员,硕士期间的党支部书记,在这六年间,我与他有过无数次交流,其中包括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和生涯规划问题等。在与蒋老师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引导学生,用心感悟学生的人生经历,用爱抚慰学生的心灵,并善于挖掘、发现和放大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为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实然,蒋老师是一位学生成长路上“知学生事、解学生困、暖学生心”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