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我校以《浙江工商大学学风提升行动方案》为核心,构建了系统化、多维度的学风建设体系,经过持续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具体机制与成效总结如下:
一、学校学风建设核心机制
(一)顶层设计:锚定“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目标体系
以“诚毅勤朴”校训为核心,融合“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育人理念,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术诚信塑造深度结合,明确“六个目标”: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强化课堂规则意识、提升课堂参与度、优化学业规划、严守学术诚信、保障身心健康,形成“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术风尚。
在制度上,与《教风提升行动方案》联动,建立“学院自我管理+学校管理监督”双轨机制,将学风建设纳入德育体系,通过《国家安全教育》必修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实现价值引领与学风建设的协同推进。
(二)评价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量化观测机制
本科生班风学风评价指数为:设置8项核心指标,作为“学风特优班”“卓越班级”评选依据,涵盖思想引领(班级党员/团员比例)、学业成效(班级不及格率/平均分、四六级通过率)、发展成果(奖学金获得率、科技竞赛获奖率、实习实践参与率)、纪律规范(违章用电比例、违纪处分情况),通过“覆盖率=M/N×100%”的计算方法,动态监测班级学风成效。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观测体系为:聚焦6项关键维度,包括荣誉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学术竞赛(A类学科竞赛参与率/获奖率)、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项目)、国际交流(境内外交流覆盖率)、学术实践(专业实践、助研助教)、深造发展(读博率),实现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全周期监测。
(三)关键举措:多维发力筑牢学风根基
1.课堂提质:打造专注高效的学习场景
推行“无手机课堂”建设,通过设置手机收纳设施、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小组研讨),提升课堂“抬头率”与参与度;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做好笔记,联动教学线与学工线分析学情。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学习工具,借助“鸿云成长@能力进化”平台,根据学习进度与能力水平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推送分层练习,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教学。
2.班级与社区建设:营造互助共进的成长氛围
持续开展“班风学风建设月”,举办“最美笔记”评选(建立笔记库供学生学习)、班风学风方案擂台赛、班级学风微电影大赛,选树“十佳学风特优班”“卓越班级”(2023-2024学年评选10个十佳、10个提名),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推进“文明寝室建设月”,打造“沃+”自习空间、“流水汇休读空间”,评选“标兵寝室”(2024年评选10间标兵寝室、100间文明寝室),将学风建设延伸至生活场景;实施“考研飞跃提升行动”,开辟暑期考研自习室、开展考研榜样宣传,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达35%,连续四年突破30%。
3.学术诚信:构建“教育+惩戒”的双重防线
通过案例教学、主题班会、“鸿云・易班”始业教育课程,普及《学生手册》《研究生科研诚信手册》;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组织研究生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每学期开展诚信讲座,强化“红线意识”。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推进论文、课程作业查重;明确AI使用规范,禁止AI直接生成作业/论文内容、伪造实验数据;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维护学术公平。
4.学困帮扶:完善全链条支持体系
建立学业主动预警机制,组建学习小组对困难学生“一人一策”帮扶;利用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激励学生,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宣传优秀师生事迹,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优化图书馆馆藏(丰富数字资源库、增设自习座位)、升级教学场所(更新实验室设备、打造现代化学习空间)、强化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心理双重支持;依托“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进程跟踪,提升学习便捷性与趣味性。
5.研究生学风提优:聚焦学术能力与导学协同
深化“课程-实践-项目-竞赛-评价”五位一体体系,推行院系“竞赛合伙人”制度,组织研究生参与“挑战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4年获国家级奖项140项(一等奖9项),人文社科类高校排名全国第一。
举办“卓越导学团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导学关系月”活动,构建“教学相长、师生相宜”的导学文化;搭建“导学沟通”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导学互动情况,建立预警机制,2024年评选10个“卓越导学团队”,优化科研创新氛围。
(四)监督评估:建立动态优化的闭环机制
校学生工作委员会每月召开安全稳定分析会,研判学风建设重点问题;通过学风满意度调查、教学质量评估,收集师生意见,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我校“总体满意度”“录取幸运感”双进入全国前5%。
在工作中,将学风建设成效与学院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对违纪行为及时处理并通报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定期调整学风建设措施,如根据AI使用反馈优化工具引导方案,确保机制适配学生需求。
二、学风建设主要成效
(一)学业质量与学术成果显著提升
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达35%,统计与数学学院(43.97%)、食品学院(49.11%)、信电学院(56.53%)等学院深造率位居前列;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持续提升,部分班级(如经济学院经创2101班)通过率接近100%;班级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学风特优班”平均成绩高于全校平均水平20%以上。
2024年全校15400余人次本科生参与A、B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8项(A类92项、B类116项),“挑战杯”全国竞赛获金奖3项、银奖2项,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4银1铜,成绩居全国财经类高校首位;研究生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0余项。
(二)课堂秩序与学习习惯持续优化
“无手机课堂”试点课程逐步推进,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提升35%,教师教学满意度达95%;“最美笔记”活动累计收集优秀笔记2000余份,形成可复用的学习资源,学生笔记规范性与知识梳理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图书馆日均接待量较2021年增长40%,“沃+”自习空间、寝室学习角使用率达90%;考研自习室座位预约率持续爆满,暑期日均使用时长超8小时,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三)学术诚信与道德素养不断强化
通过诚信教育活动,学生学术诚信认知率达100%,论文查重合格率提升至98%;2024年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率较2021年下降60%,考场违纪事件减少70%,形成“以诚信为荣”的学术氛围。
根据调查,我校90%以上学生能正确区分AI工具的合理与违规使用场景,课程作业中AI不当使用现象从2023年的15%降至2024年的3%,技术伦理意识显著增强。
(四)帮扶成效与成长生态日益完善
学业预警学生帮扶转化率达85%,通过“一人一策”帮扶,2024年学业困难学生补考通过率提升至7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30%获校级及以上奖学金,25%考取研究生,实现“解困-育人-成才”的良性循环。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导师协同发力,“师生餐叙”活动累计覆盖34877人次,解决学生学业困惑4761个;“导学沟通”平台实现研究生导学互动全覆盖,8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对学术成长帮助显著。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1.深化AI赋能
进一步优化“鸿云成长”平台功能,开发AI驱动的学风预警模型,精准识别学业风险与学术不端倾向,提升管理效率。
2.强化品牌辐射
总结“学风特优班”“卓越导学团队”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建设标准,在全省高校推广;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扩大我校学风建设影响力。
3.完善长效机制
将学风建设纳入学校“双一流196工程”建设重点任务,细化考核指标,推动学风建设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培养卓越人才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我校学风建设通过“机制构建-举措落地-成效反馈”的闭环实践,已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协同”的良好格局。未来,我校将继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持续优化学风建设体系,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