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破题,在探索中书写“非标化”答卷——董若楠

作者: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4

董若楠

营销2101

考研:南京师范大学


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CMAU全国大学生市场研究与商业策划

大赛全国二等奖

CMAU全国大学生市场研究与商业策划

大赛东部分赛区一等奖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铜奖

浙江省、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毕业生

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连续三年综合一等奖学金

校三好学生

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共青团员

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学习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董若楠遇到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时,她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比如《营销工程》这门课程,对于Python编程几乎零基础的董若楠要完成数据建模分析等任务,起初压力巨大。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摒弃了“先系统学语法再实战”的传统思路,转为以项目需求驱动学习,明确目标后针对性掌握处理方法,凭借“问题-工具-解决”的链条式学习,让她快速掌握了基础数据处理能力,还总结出“用工具倒逼学习”法,当面对不熟悉的软件和工具时,直接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边查教程边完成数据分析报告,实践学习效率永远高于纯理论学习。

学习之余,董若楠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践,佳绩频出。CMAU大赛里,她和团队运用专业知识精准定位潮汕及周边地区亲子非遗美食文化研学市场空白,打造潮庭牛肉丸品牌的研学体验馆,填补市场空白并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以及东部赛区一等奖。还有连续两年带队赴杭州淳安开展实践,董若楠通过影像记录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了以《我和我的家乡》原型人物——乡村教师方平尔女士为原型的微电影,同时做问卷访谈,剖析乡村教师困境,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收获了官方的认可,更提升了她多方面的能力。在比赛中,锻炼了资源整合与跨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与敏捷学习能力。在亲身实践中,培养了她宏观洞察+微观共情的双重视角,让她在商业分析中兼顾数据和人文。

大学的魅力不在于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而在于探索和挑战——或许是通宵备赛时的灵光乍现,或许是实地调研时被真实需求触动的震撼,又或许是把课堂理论变成落地项目时收获的成就感,这些非标化的成长体验,才是大学的厚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