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懂绿意浪漫🤩带你一“碳”究竟

作者:发布时间:2025-01-06浏览次数:10

你知道什么是“双碳”吗?

它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落实“双碳”行动是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浙商大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专业2101班的甘述菡

不仅是个“碳”索者

还是个智慧的“城乡规划师

她凭借创新思维

模拟预测未来碳储量变化趋势

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

快来听听她的故事

一步步走好“碳”究路

甘述菡刚上大学一年级,就挺有拼劲的,她拉了一帮人组成了一支团队,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因为我特别关心生态环境保护,觉得‘双碳’目标这些事儿挺重要的,也挺有意思的!”所以她将团队的研究主题聚焦到“三生”用地转型和生态环境以及空间的转变分布,选了新安江流域来仔细研究。

你猜怎么着?“我们发现新安江那块的生态环境质量总的来说是在变差。原来生态环境还不错的地方,还有比较差的地方,现在都慢慢往东南方向跑了,特别是东南那边,环境真的变差了好多。”甘述菡在调研中还发现植被多不多、人住得密不密、路修得多不多,这些都对环境的好坏有很大影响。

“碳储量”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稍显陌生的概念,但在生态学和气候科学的领域里,碳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与调节全球变暖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也揭示着地球面对气候变化时的韧性。

“我想把科学研究的路走下去,真正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为了全面解析新安江流域区域碳储量在过去20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甘述菡从海量的遥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中,一点一滴地拼凑出了这片土地的“碳记忆”。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甘述菡深入挖掘新安江流域的地理与区位特性,提出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细致分区,才能更准确地横向对比不同区域碳储量受外界因子的影响程度及特征。这一步骤,就像是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做了一次“CT扫描”,让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渐浮出水面。

“既然已确定了影响因子,那是否意味着我们能模拟未来碳储量的演变趋势呢?”

甘述菡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她埋头于文献之中,反复推敲,不断调整模型参数,终于找到了适合该研究区域的模型,并精确模拟出了2030年新安江流域的碳储量分布情况。

为了给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甘述菡进一步丰富了模拟情景,延长了模拟时间跨度,并提出了2030至2050年间不同发展政策下的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碳管理和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层层绘制低“碳”蓝图

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甘述菡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她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改变一个社区、城市或是乡村的未来。

“一定要去了解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生活,为实现更美好的社区、城市和乡村生活的蓝图而努力。”

带着想法,2023年暑期甘述菡走进云和县梅湾村,切实地感受了一把乡村的活力。从绿油油的农田到村里的小路,哪儿都留下了甘述菡和团队伙伴的脚印。

调研完,她和团队马上开始设计乡村改造的方案。“我们发现村里的老建筑虽然破旧,但特别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商量后决定,在改造时得把这些老建筑留下来,让它们成为村里的亮点。”甘述菡还打算改善公共设施,让村民们的生活更方便。

“把红色文化和现代发展结合起来,做个研学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吸引游客来体验,还能带动村里的经济。”甘述菡说,她的这个想法源于和当地人的闲聊,“村民们的智慧,让我找到了这条双赢的路径,不仅传承了文化,还让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要走的那天,村干部请团队一群人吃了顿家常饭,说了些心里话,把甘述菡都给感动哭了。

村干部说:“你们不仅是来设计的,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话让甘述菡心里暖暖的,感觉自己的调研和学习都为社会带来了有效价值。

甘述菡和团队的调研结果以及设计方案获得了2023年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铜奖。到了2024年,团队又优化了方案,考虑了更多细节,做了旅游产品矩阵和市场营销方案,完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上获得华东赛区二等奖。

一次次创新绿色“碳”途

在一场城市规划展中,甘述菡首次接触到了“社区更新”的概念。“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老旧社区,通过设计师的妙手回春,不仅焕发了新的面貌,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新载体,我被深深触动了。”

甘述菡随即将这份灵感带到了她参与的义乌荷叶塘工业园区更新设计项目中,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份方案。

她在方案中巧妙地运用数字技术,为园区披上科技的外衣,让小商品产业焕发新生,还鼓励企业大胆创新,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让园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

“园区也需要温馨的人居环境,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甘述菡像一位细心的园艺师,精心优化交通布局,提升绿化水平,建设公共设施,将闲置建筑变身为特色文化项目,如小商品博物馆、文创展览馆等,让园区在文化的滋养下功能更加丰富多彩。

虽然这个方案未得到实施,但甘述菡对城乡规划特别有信心。她说,在商大的课堂上,老师总是强调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简单布局,还得考虑生活、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可能。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生态是文明的支撑

美丽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商大人在科研创新中

不断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