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位教育学原理老师的“教育叙事”

作者:ssw发布时间:2009-12-08浏览次数:528

编者按:中学生的管理充满着未成年人的种种言行的“未测”,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决定了其言行同样具有诸多“未测”,因此,上传此文,希望对辅导员有所启迪。

荣誉缘何离我们而去?

   就在我沮丧的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几名班干部惴惴不安的走了进来,班长先说话了:“老师,听说“市优秀班集体”的称号被别的班摘走了,是真的吗”?我面无凝重的点了点头,几个学生含着泪退出了办公室。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今年的考核成绩总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班,我和学生都坚信“市优秀班集体”的荣誉非我班莫属。就在我们暗暗得意的时候,级部主任的一个电话,像一盆冷水,浇得我情绪全无。

原来,虽然我班在总积分上第一,但是在班级公物保护这一项我班因损坏了五条凳子,在公物保护这一项没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结果,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即将到手的荣誉被别的班摘走。这件事让我悔恨不已,我的一个小失误导致功败垂成。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安排给我们的教室里有50多套桌椅。我班有学生48人,当时学校要求将多余的桌椅还回去。考虑到每次大考布置考场的时候,班内的桌椅总是得向总务处借,挺麻烦,我便耍了个心眼,没往回还。有一次,我在班里上课时,看到其中的一把椅子掉了一条腿,我也没询问原因,就把它放到教室后面的墙脚。到了期末考试整理考场时,发现后面墙角已经堆了5、6把散了架的椅子,我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破窗理论”: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豆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豆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尽管以前看过这个理论,但是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现在学生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刻。静心想想,“破窗理论”在很多领域,包括班级管理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班级的玻璃被打碎了,班主任不及时追查责任人,立即换上,往往就会给学生不良的暗示,就会有第二、第三块玻璃被打碎;如果班级中出现了谈恋爱的苗头,班主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任其发展,不加制止,这种风气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班级,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大受影响。

这件事发生后,对于荣誉感极强的我班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在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我以这件事为契机,开了一个“荣誉为何离我们而去?”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们积极发言,对班级的公物爱护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班里作出以下决定:

1、立即将班里多余的桌椅归还学校。 2、每个人都要树立起保护班级财物的意识,互相提醒,互相监督。3、选出一个细心的同学担任财务委员,财务委员定期对班级财物进行检查、维修和记录。4、为进一步增强学习气氛,约束学生课间在教室里的打闹活动,同时也为了美化教师,学生们设计了如“修养—人的第二身份”等标语。

在以后的半年的时间里,学生们提高了保护班级财物的意识,班级里没有再出现有意识的破坏公物的事情。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年结束时我班获得“青岛市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班主任应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对于班级的不良势头,一旦发现应防微杜渐,第一时间内采取必要措施,不应任其发展。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以说,在班级工作中没有小事,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应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班级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关闭